当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曾指出,20世纪的中国人文知识分子中,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可以归结为三位,分别是陈寅恪、钱钟书与吴兴华。每个人都在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。而著名学者王世襄则进一步认为,如果吴兴华活着,他将是一位堪比钱钟书的人物,因而提倡更多的探讨与研究。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被誉为“小钱钟书”的吴兴华。
吴兴华出生于1921年,他的故乡是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浙江杭州,但他在天津塘沽度过了他的童年。吴兴华的父亲是一位敬业的医生,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教育,致力于为他们的未来铺路。吴兴华自幼聪慧,才情出众,因而被誉为“神童”,他的一项过人能力就是过目不忘。在北平崇德中学就读期间,他展现出色的学术才能。1937年,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才华,顺利考入了燕京大学,成为那个年代的高级知识分子之一。
在大学期间,吴兴华年仅16岁便展现了他的诗才,创作了多首诗歌,其中一首无韵体长诗《森林的沉默》引起了文坛轰动。此诗不但在国内引发热议,甚至流传到国外,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,他们认为,理解吴兴华的诗作需要扎实的文学与历史素养,因而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诗歌道路。
展开剩余67%吴兴华的学术修养十分广泛,他主修的是英国文学,但不仅止于此。他不仅精通英语,还学会了意大利语、法语和德语,甚至后续学习了希腊文和拉丁文。尽管他掌握了如此多的外语,吴兴华却始终没有出国留学。并非他没有机会,他曾获得哈佛和牛津的全额奖学金,但由于父亲在他年轻时过世,身为长子的吴兴华肩负起照顾八个年幼弟妹的重任,因此选择留在国内。
1952年,随着全国院系的调整,燕京大学的一些专业并入北京大学,吴兴华被任命为北大英语教研室主任。那时的北京大学,拥有众多名家学者,如朱光潜、钱钟书、李赋宁等,老一辈学者都对吴兴华的任命表示高度认可和支持,认为他非常符合这一角色。然而,吴兴华没想到的是,他的职业生涯很快就遭遇到了政治风暴。
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中,吴兴华因质疑苏联专家的英文学教学法,而被贴上了“右派”的标签。面对这样的困境,吴兴华并未气馁,他对妻子说:“放心吧,我会尽力改造自己,争取摘掉这顶‘帽子’,不连累你和孩子们。”尽管面临劳改的可能,周培源、朱光潜等学者为他奔走相告,最终他的继续留校得到了支持,不过身份降级为四级教授,限制他上课与发表文章,直到1962年才方成功洗清“右派”之名。
可是,四年后,随着更大的一场政治运动来临,吴兴华预感到这次的危机不同寻常。他的住所外贴满了大字报,面对无法避免的劫难,他内心虽充满绝望,却仍然表示: “我不会自杀,那样会连累你们,我会咬牙忍耐。” 在1966年8月2日的清晨,他因被红卫兵叫去清理校园,因炎热的天气中想喝水而受到拳脚的攻击,红卫兵尖叫道:“你这个牛鬼蛇神,想喝水吗?” 更加令人震惊的是,之后竟强行灌给他令人作呕的污水。吴兴华在饮下污水不久后便失去了知觉,起初红卫兵甚至以为他在“装病”,直到他长时间昏迷不醒,他们才将其送往医院。然而,此时一切均已为时已晚,次日清晨,年仅44岁的吴兴华便告别了人世。
吴兴华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才子,然而却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遭遇不幸,正如他的女儿所言:“天妒英才,玉树遭摧,父亲的壮志未能实现,这也成为了中国文坛的一大损失。” 他的离世不仅意味着一个卓越灵魂的陨落,更是历史洪流下一个时代的悲哀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